與康復訓練、幫扶救助相比,文化建設對殘疾人的意義同樣重要。近年來,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好政策不斷延伸,不少殘疾人不再滿足于眼下的物質生活,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也很強烈。而殘疾人也需要文化滋養,他們只有提高自身素質,才能更好地樹立正確、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,更好地融入社會。
殘疾帶來的不僅是行動不便和身體痛苦,也是對殘疾人精神世界的考驗。能否正確面對殘疾,如何走出自怨自艾、萎靡消沉的狀態,關系到殘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。因而,對殘疾人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引導就顯得十分必要,推動殘疾人文化建設事業發展,為殘疾人提供應有的公共文化服務,是關心關愛殘疾人的務實之舉,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。
身體障礙并不會妨礙殘疾人參與社會文化活動,殘疾人藝術團體的蓬勃發展、殘疾人踴躍參加社區文體活動、無障礙閱讀設備受到歡迎,均是明證。近年來,隨著愛殘助殘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,殘疾人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條件越來越好、機會越來越多。音樂廳、美術館、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無障礙環境逐步提升,助殘志愿服務更精細化,殘疾人藝術團體訓練條件更完善,演出機會更多,教授殘疾人文藝技能的方式更智能化、效果更好。文化活動對殘疾人益處多多: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,幫助他們掌握引以為傲的文藝特長,給予他們走出家門、與人交流的機會。
為殘疾人提供文化滋養和服務,能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。當前,以殘疾人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政策還不是很豐富,面向殘疾人的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手段單一,供給合力未能有效發揮。文化服務資源整合和政策聚合有待加強。相關方面應適時出臺以殘疾人為主體的公共文化相關政策,切實將殘疾人文化建設納入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,統籌規劃、同步實施;整合資源、因地制宜,推動殘疾人文化活動常態化發展,持續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文化建設,讓更多“文化大餐”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。(殷 驍)
責編: